close



  天山網訊 1964年,無錫20歲的小伙子王耀東高中畢業剛工作,一天突然接到一張通知書,通知他“光榮成為赴新疆支邊的知青”。這年10月份,他和無錫總共500名高中畢業生,不知前途坦蕩還是坎坷,在人潮涌動的歡送人群和家人的淚眼中,遠赴4000多公裡外的新疆。伴著火車一聲長笛,一生軌跡改變,有的一待就是40年。
  他們拉開了無錫3年赴疆4000人的大幕,距今整整半個世紀。2014年也是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成立60周年,記者在無錫市檔案館收藏著的一張張舊照中,尋找到幾位已青絲變白髮的照片主角,聽他們講述拋灑在廣袤荒原上的韶光,一段家國交融的人生過往。
  高中畢業生新疆支邊睡“地窩子”,成了糧棉專家
  前不久,無錫市檔案館的展廳里掛起一幅幅半個世紀前的黑白老照片,照片中的主人公一臉青蔥。他們就是50年前赴新疆支援建設的知青們。今年71歲的王耀東就是無錫第一批前往新疆的知青。
  談及當年,王耀東並不否認當時的不情願。1963年高中畢業的他有正式工作,但1964年的一天,他突然收到大隊送來的一張通知書,通知他光榮地成為一名支邊知青。王耀東並沒有積極響應,但接下來的就是動員人員通過各種方式做他的工作。他說他的父親因為開糕點店被劃為小資本家,不好的成分已經讓他抬不起頭。“在這種壓力下,由不得你不去”。
  王耀東這批前往新疆的知青全是高中畢業生,是新疆農墾廳特意招錄的高材生,準備培養成為高技術人才。1964年10月,在“送你一束沙棗花”的歌聲中來到烏魯木齊,一半的人被安排上烏魯木齊農墾大學,其中就有王耀東。
  讓王耀東驚訝的是,他們坐了一路的拖拉機成了泥人,才在一個農場停下,但根本不見教室和校門,校舍全無蹤影,臨時上課地點就是一個拖拉機修配廠。更讓他們難以接受的是,沒宿舍只能睡“地窩子”。“‘地窩子’就是挖在地下麵的坑,新疆晚上太冷了,睡在下麵反倒暖和點”,王耀東解釋。他們就邊上學邊蓋房子,3個月時間壘出了30多間平房作為宿舍。
  1968年畢業後,他被分配到南疆巴楚總廠試驗站。到了農場依然睡“地窩子”,但能睡個安穩覺的機會並不多。天一亮,他就跟老技術員一起跑農田,晚上回來做總結。經過5年的時間,雜交、去雄、選育良種,這些很專業的農業技術對他來講已經不在話下了。在這期間,王耀東的小組培育出小麥34號,畝產從300斤提高到600斤。
  1969年,王耀東與一名無錫女知青結為夫婦。沒有家人在場,一間土房就是新番買些糖分給農場的人,再一起吃頓飯,便算作婚禮了。他沒想到的是,從此就在新疆扎了根,一干就是40年。直到2004年才回無錫老家。身邊人說,他講話和容貌都有了新疆人的樣子。
  家中獨苗偷偷報名赴疆,女知青在荒涼農場哭起來
  無錫市檔案館還保存了1965年8月15日的《無錫日報》,在一篇《把畢生獻給祖國邊疆建設事業》的文章中,一個叫王毛大的小伙子立志“吃大苦耐大勞,把邊疆建設好”。當年,還是家中獨苗的他偷偷報了名,外婆知道後氣得昏了過去。
  王毛大是1965年無錫市第二批赴疆支邊的青年,這批總共有112人。4天4夜後,他們終於到達烏魯木齊,在那裡知青們興奮地品嘗了葡萄乾、哈密瓜。但他們的目的地是瑪納斯縣新湖農場第六分場,離縣城還有45公里。汽車奔馳在陌生而廣袤的戈壁灘,越走越荒涼。等到了農場,很多女知青一下哭了出來,“完全不像之前說的有喝不完的牛奶、吃不完的葡萄、哈密瓜”王毛大回憶。
  這個新建農場只有幾間土房子杵在了無人煙的荒地,他們只有在勞動之餘蓋房子,最終蓋起了幾十間宿舍。白手起家,口糧也要知青自己種。曾經的白米細飯如今只有粗糧窩窩頭,而且冬季一天只吃兩頓飯,很多人因為太餓而吃霉變的糧食,落下一輩子的胃病。
  儘管已經過去50年,王毛大依然忘不了勞作的艱苦心酸。當年這些不到20歲的小年輕要學習打柴,使用洋鎬、钁頭、鋤頭、木夯等10來種農具,細嫩的手掌一天就會被磨出血泡,有的女生邊乾邊哭。
  他們很重要的任務就是在戈壁和鹽鹼地上開墾農田。“我們先要挖乾渠,把雪山上的水引下來,再挖支渠、鬥渠、農渠,最後挖毛渠把水導進條田裡。”而把一塊鹽鹼地變成農田要花幾年的時間,他們就得不停引水培育。王老先生是1975年回無錫的,10年間他們新墾出6000餘畝農田。
  鏈接
  據江蘇省知青網的負責人鄧慶寶介紹,1962年是關鍵點,因為這一年官方正式把動員城市畢業生上山下鄉列為國家計劃。1964年,中央設立知青辦公室,發佈《關於城鎮青年參加農村社會主義建設的決定》,成為知青上山下鄉的綱領性文件,此後成為國家重要工作在全國展開。江蘇的南京、無錫、蘇州、常州、南通等城市是重點支邊城市。
  無錫市知青研究會秘書長、當年赴疆知青蘇志英老人介紹,1964年,無錫知青首次大規莫往新疆,1965、1966兩年便有3500多名支邊知青。蘇老說,其實無錫最早一批赴新疆支邊是在1954年,但這時並不是以知識青年為主。從1954年到“文革”開始的1966年,無錫登記在冊的便有5200多名青年參加支邊。
  歡迎社會各界向江蘇省檔案館提供檔案徵集線索,聯繫電話025-83591838  (原標題:無錫人在新疆一干40年 容貌都像當地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b80vbrkl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