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戰略核武更新 英國戰略核武更新 前  言 2006年12月4日,英國首相布萊爾(Tony Blair)在國會公開宣佈說,英國將「繼續維持」其核武,並強調要在2007年做出更新決定與初布計劃。布萊爾並說,他將給予全國3個月的辯論期,並希望在2007年3月國會能就政府提案做出決定。 戰略核武更新向來是英國國防最重要的政策之一,過去也曾數度激起了相當熱烈的辯論。其實在法律上,布萊爾並沒有義務要將更新計劃交付國會表決,但布萊爾此舉顯然是為了要獲得國會的大多數同意,尤其是在歐美國家咸對伊朗、北韓等國提出禁止核擴散要求時,英國政府更需要有民意的支持核武更新,以排除來自各方的壓力。 有鑒於戰略核武對英國國防態勢以及國際軍事平衡的重要性,本文即在做一簡單回顧後,就現有資料討論英國核武更新的相關議題,俾供讀者參考。 早期發展 英國核武之發展可追溯到自1940年初,但在二次大戰後期,由於資源嚴重缺乏,英國被迫暫時中止獨立研發原子彈,並將部份科學家送至美國參與「曼哈頓計劃」。1952年10月,英國試爆了其首枚原子彈,成為繼美、蘇兩超強之後核子俱樂部的第3位成員。1957年5月,英國試爆其首枚氫彈,正式掌握熱核能力。在核載具方面,早期以轟炸機遂行戰略轟炸之思維,影響了英國的核主導權及國防資源分配。如同美國所成立的「戰略空軍指揮部」(Strategic Air Command, SAC)一樣,英國也依賴「轟炸機指揮部」(Bomber Command)專責戰略空軍事宜,這也造成皇家空軍與「V式轟炸機」(V-Bombers)在1950年代獨尊之局面。 一般所稱之「V式轟炸機」並非指單一之機?吳哥窟堙A而是包括「勇士式」(Valiant)、「勝利者式」(Victor)以及「火神式」(Vulcan)三類以英文字母V開頭轟炸機的總稱。1953年11月,首批核武「藍色多瑙河」(Blue Danube)正式交付皇家空軍使用。1957年初,配載「藍色多瑙河」之「勇士式」轟炸機達成全面部署之目標。在英、美兩國核嚇阻合作之架構下,V式轟炸機肩負三重戰略任務:不但必須負責英國本身之攻擊目標,亦須配合美軍打擊計畫,最後還必須支援海外指揮部的作戰需求。由於當時皇家空軍的核嚇阻目標均放在華沙集團城市與工業區,V式轟炸機也使得英國首次具有對蘇聯相對嚇阻之能力。 戰略潛艦的使用 1960年代起,空軍核武獨大的情況發生轉變,「轟炸機指揮部」風光的地位亦開始走下坡,所佔國防預算比例由1950年代的10%降至1960年代的2%至4%。海基彈道飛彈(SLBM)與潛艦(SSBN)由於其彈性及存活率較有人轟炸機為高,再加上其他客觀因素之配合,使得以前者作為核嚇阻主導載具的時代來臨。1963年6月,美國政府針對「北極星」(Polaris)採購計畫而特別成立之「美國特別計畫辦公室」(American Special Projects Office )在倫敦成立,專責處理相關「北極星」飛彈之轉移與配裝事宜。 「北極星」飛彈本身及制導系統由美國製造,英國約向美國採購了133枚飛彈,另有49枚供演習試射。每艘潛艦最多可載16枚「北極星」飛彈,射程約2,500海浬。彈頭則主要由英國製造,飛彈內之3枚彈頭每枚約有20萬噸當量的爆炸力。首艘「北極星級」(即「決心級」)潛艦「決心號」(Resolution)於1966年9月15日下水,1967年起,「 花蓮民宿北極星級」潛艦開始陸續服役,1969年6月,英國政府正式將核嚇阻之主要責任由空軍轉移到海軍,也開啟了「北極星」時代。 對於技術與資金都有相當困難的英國來說,「北極星」計畫後來被證明是頗具價值之投資計畫。不過以軍事戰術的角度來看,「北極星」系統並不大能符合戰區作戰之需求。由於「北極星」系統水下通訊能力欠佳,一旦作戰,指令恐難及時傳至潛艦,因此造成其在運用彈性及即時反應上有所缺憾。更重要的是以今日標準來說,飛彈性能亦有所不足,沒有辦法達成「莫斯科標準」(Moscow Criterion),亦即穿透莫斯科「膠鞋」(Galosh)反飛彈系統的戰略目的。這因而使得英國「北極星」系統在北約作戰計畫上僅能被列入預備角色。 為了提升「北極星」系統之能量,英國曾考慮向美國購買新型飛彈,亦即「海神」(Poseidon)作為因應。「海神」曾是美方所極力向英國海軍促銷之武備,其一般性能上尚令人滿意,可帶有10個以上之彈頭,不過彈頭當量僅有5萬噸,不僅較「北極星」A3飛彈為低,甚至連射程也比不上,無法肩負起英國新一代核嚇阻能力之期待。因此在評估後,英國政府於1973年正式放棄「海神」之採購案。 有鑒於此,英國遂開始考慮自力進行「北極星」升級計畫,也就是所謂「雪佛羚」(Chevaline)系統方案。「雪佛羚」彈體包括有實彈與誘餌部分,每枚飛彈內有2枚4萬噸當量之彈頭,可穿透大區域反飛彈防護網。內部電子系統亦加以強化,以避免因其他彈頭爆炸造成毀損。「雪佛羚」飛彈系統之建案自1972年美、蘇簽署《反飛彈條約》時即已初步決定,1974年再予以確認、正式進行。 襯衫經過數年的研發,斥資10億英鎊的「雪佛羚」飛彈在1982年正式服役。也直到此時,英國才真正對蘇聯具有反城市之戰略威脅。 隨著科技之進步,「北極星」/「雪佛羚」之毀滅性與穿透性在美國新一代核武發展下相形失色。雖然英國政府早自1979年即開始思考到「北極星」之取代問題,不過有鑒於建立新一代核嚇阻能量之敏感性,英國政府遂決定在完善的辯論及考慮前,暫不作出取代「北極星」之決定。相較於「北極星」購案決策時之隱密與被動,在不同時空環境下,對於新一代核嚇阻載具的未來發展,英國國內經歷了一場十分充分的辯論。 1980年7月15日英國國防大臣皮姆(Francis Pym)正式宣佈將採購美商洛克希德(Lockheed)公司生產之「三叉戟」一型(Trident I) C4飛彈取代「北極星」。C4飛彈每枚可攜8個彈頭,每艘潛艦上最多可配有16枚飛彈。仿「北極星」模式,除飛彈向美方購買外,艦體及彈頭本身都在英國生產。潛艦部份由維克斯造船公司(Vickers Shipbuilding)承接,生產4艘。英國「三叉戟級」潛艦亦稱為「前鋒級」(Vanguard)潛艦,艦體較美國「俄亥俄級」(Ohio)「三叉戟」潛艦來得小。艦載飛彈16枚,亦比「俄亥俄級」所能攜帶的24枚為少。不過由於C4飛彈即將自美軍除役,國防大臣諾特(John Nott)於1982年3月11日改稱英國將改採購「三叉戟」二型(Trident II) D5飛彈系統,每枚飛彈可攜3至12枚彈頭。 彈頭本身在「原子能武器組織」(Atomic Weapons Establishment, AWE)進行製造與周期性維修,可以維持有效戰力到2020年。彈頭本身設計類似於美製W76核彈,或許還有W88的一些特色。英國「三叉戟」彈頭標準當量為10 系統傢俱萬噸,不過由於英國在1998年便除役了其所有的戰術型核武,因此除了戰略性嚇阻外,「三叉戟」還必須肩負起後冷戰時期「次戰略性」(sub-strategic)功能,以嚇阻強度較低之新威脅。故在彈頭設計上,「三叉戟」還另外具有300噸與5,000至1萬噸 2種小當量之彈頭。英國第1艘「三叉戟」潛艦「前鋒號」(Vanguard)於1992年5月5日下水;1993年8月14日正式服役。1995、1996及1999年另外3艘「三叉戟」潛艦「勝利號」(Victorious)、「機警號」(Vigilant)以及「復仇號」(Vengeance)分別加入海軍服役(Hutchinson, 2001)。預計4艘「前鋒級」潛艦可以服役到2020年代中期。[1] 冷戰結束後,英國政府將核武之能量降至核子5強之末,目前僅保留4艘「三叉戟」潛艦作為保持「最小嚇阻」(minimum deterrent)態勢之唯一核子能量。英國其他裁減核武之重要作為還包括:(一)英國將擁有少於200枚核子彈頭,這個數字僅是前任保守黨政府所規劃的2/3,爆炸力也僅存30%。(二)現有4艘「三叉戟」潛艦艦載D5飛彈數目將降至48枚,未來並且不會再額外購置飛彈。這不僅只有前任保守黨政府所規劃的半數,也僅略同於「北極星」時期所攜帶之彈頭數目。(三)D5飛彈不會攜帶12枚彈頭,只有一艘戰略潛艦保持15分鐘發射之巡航。(四)「三叉戟」飛彈一旦決定發射將會有長達數天之宣告期(notice to fire),期以避免不當錯誤。在冷戰時期這樣的宣告期往往只有數分鐘。(五)英國願意將「三叉戟」上的核子彈頭列為與其他核武國家談判裁減核武之主要內容之一。 下一代核嚇阻力量 布萊爾首相在去年公開說,第1艘「三叉戟」潛艦將在2017年除役,如果加 東森房屋以延壽,也只能多延5年到2022年。而在2024年,第2艘「三叉戟」潛艦也要除役了。設計、建造與部署新潛艦約要花17年的時間,所以說如果要在2024年有新潛艦服役的話,那在2007年就必須要有所決定。 每當戰略核武要更新之時,政府總是會遇到民間強大的壓力要求放棄核武。民間有關反核的組織或運動,雖然有高潮與低潮,但卻都沒有消失過。此外,由於英國也是《禁止核擴散條約》(NPT)的簽約國,所以常有人引用該約第4條的規定,「簽署國應採取良善措施,早期以停止核武競賽為主、之後則要在嚴格國際控管下,締訂全面而完整的核武裁減條約。」之後的條約重審會議更進一步確認了,未來將全面廢棄核武為目的。在2000年的核武會議中,五強均同意要承擔全面裁除其核武彈藥庫之責任,這在無形中也給英國加重了許多國際壓力。 雖然如此,英國政府要保有戰略核能量的決心大概從未改變。布萊爾首相就明白地說,英國要放棄核武是「不智且危險的」。在實際作為上,專門負責研製核彈頭的「原子能武器組織」已在進行整建當中。規模之大,還被其內部人員稱為「英國有史以來最大的營建工程」。如果英國沒有要繼續研發新彈頭的計劃的話,這樣的擴建顯然是不合理的。最近英國民間反核組織,如著名的「核武裁減行動組織」(Campaign for Nuclear Disarmament, CND)及「歐德馬司坦女性和平行動組織」(Aldermaston Women's Peace Campaign, AWPC)也都指證歷歷地說,英國政府已經開始進行新一代彈頭的研製,不過國防部卻不令人意外地予以否認。 事實上,除了彈頭以外,有關下一代核嚇阻力量的選擇的確早就在國防部內廣泛討論,這有點類似在1980年代的?591伬唌A在考慮要找「決心級」與「北極星/雪佛羚」飛彈接班者的情況。以下就分別列出目前英國對各項選項之考量,同時也可明顯看出戰略潛艦的優越性: l 空基的轟炸機除了需要有高性能與存活度的飛機外,難度更高的是空射飛彈以及彈載核彈頭。1960年代的失敗經驗給了英國相當負面的教訓:空基核嚇阻是相當沒把握且風險性高的選擇。此外,以打擊能力以及長期維持費支出來說,轟炸機都比不上戰略潛艦。 l 陸基彈道飛彈在英國一直都是一個比較不受歡迎方案。飛彈陣地易受攻擊,對於地小人稠的英國相當具有威脅,同時也沒辦法支援海外需求。 l 至於水面艦,雖然可以做為飛機或巡弋飛彈的載台,但卻太容易被攻擊,因此支持的意見也不多。 l 巡弋飛彈雖然在技術以及經費上尚可以考慮,但在相關輔助設施與彈頭設計上的投資,可能並不划算。況且光靠巡弋飛彈恐也難以擔負起戰略核嚇阻的任務。 對於英國來說,戰略潛艦與潛射飛彈不僅在操作上具相對熟悉性,其戰力、打擊力,存活性、以及運用彈性,都具有優越性能;更不要說在國家財政、現有研發能量以及英國潛艦工業的優勢。布萊爾首相就肯定地說,「像英國這樣的國家,以戰略潛艦為主的核嚇阻最好。」不過,基於工黨一貫立場,布萊爾在去年底表示未來可能會將一直維持的4艘戰略潛艦減到3艘,彈頭數也要再降20%,大約是160枚。未來的新戰略潛艦預計可以服役到2050年。 對於下一代的戰略潛艦,英國國內有一些人士認為,應該將其改為多功能潛艦,使其不僅能發射長程彈道飛彈,亦能發射巡弋飛彈(可能是美國的戰斧飛彈、在開發中的戰術性攻艦、攻陸?室內裝潢竣|飛彈,或是「一般航空載具」(Common Aero Vehicle, CAV),甚至還能運載海軍特種部隊。這些想法顯然是受了美國「俄亥俄級」潛艦以及長程彈道飛彈改裝的影響,但在實際上可能仍有技術與財政上的困難。 事實上,對於下一代戰略潛艦與潛射飛彈計劃,最不確定的因素反而是皇家海軍。和外界一般想法相反,海軍高層對於戰略潛艦的擁有自始並不熱衷,反而還認為戰略潛艦排擠了水面艦,尤其是航空母艦的財政空間。如果不是政治人物支持的話,英國海軍可能連「北極星級」潛艦都不想要。目前海軍所最關心的是,現有3艘「無敵級」(Invincible)航艦即將要被更新,而在未來10年能代之以2艘噸位達65,000噸的「伊莉沙白女皇級」(Queen Elizabeth)。「伊莉沙白女皇級」將是英國有史以來所部署最大的航艦,上面可搭載F-35多功能戰機,並能重新讓英國獲得自1970年代以來不再擁有的全球部署能力。對於海軍來說,航艦所能產生的戰力誘惑,比起可能只是備而不用的戰略潛艦,來得大得多。 此外,在經費支出上,新一代戰略核武可能會面臨相當阻力。根據英國的老核武專家昆連(Michael Quinlan)的估計,英國政府在下一代的戰略核嚇阻上,大約會花去100億英鎊(約6千億台幣)。對於其他預算的擠壓(以往「北極星」由三軍共同分擔;「三叉戟」則由海軍預算支出),則主要隨著潛艦建造的時間長短,而會有不同的影響。[2] 另一位資深分析員麥奎爾(Michael MccGwire)則認為150億英鎊的總支出較為合理,總建案在20年內完成。如此同時也會讓目前英國政府每年約在「三叉戟」上花的10億英鎊機會成本,每年要再增加10億英鎊。主其事的布萊爾首相則已承諾,願意付出150到200億英鎊,也就是國防預算的3%進 賣房子行新一代戰略核武更新。這樣的經費支出對於國防部來說也許願意接受,但同樣的經費,卻可以蓋出100至130間的新醫院,解決英國目前醫療問題的困境。所謂預算排擠其他公共政策的情況,在討論戰略核武更新問題時,更是不能加以忽略。 另外一個因素是美國,不過這卻是英國在更新核武上的有利因素。自「北極星」飛彈時代以來,英國就一直購買、使用美製的潛射飛彈。這雖然使得英國和美國在政治上與軍事上的關係越形糾結,但卻也使得英國在維持有效核嚇阻上減少了許多技術上與經費上的因素。在冷戰初期長程及洲際飛彈的準確性與可靠性尚未成熟之時,美國於1958年便在英國4個空軍基地駐備了60枚「雷神」(Thor)中程飛彈用來嚇阻前蘇聯。由於英、蘇在地理上的鄰近,英國境內的飛彈設施與美軍基地極有可能成為前蘇聯第一波核攻擊的主要目標,大大增加了英國在地緣上的脆弱性。有人批評這樣的部署對北約一體防禦來說,或許是英國不得不接受的安排。但在實際政治操作上,英國卻能主動地將這種地理上的弱點轉換成外交優勢,而將英倫孤島一下子變為「獨特的大西洋橋頭堡」,大幅提高了英國在北約的政治地位。 不過對英國來說更為有利的是,英國政府利用了這些地緣資本與平時經營的「特殊關係」,在與美國交涉戰略核武軍售案時,爭取了極好條件的轉移。1950年代末,英國就曾藉由英、美間的「E計劃」(Project E),無償地配置了美製MK5與 MK7核彈頭(但所有權仍歸美方)在英軍基地,彌補了當時英國核武數量的不足。之後在爭取重要的「天雷」(Skybolt)空射飛彈與「北極星」潛射飛彈軍購案之時,蘇格蘭境內的「聖湖區基地」(Holy Loch)(可供美國戰略核潛艦停泊)的租借權也成為了英國在對美交涉時的重要籌碼 網路行銷。由於英國人交涉得當,英國人不僅獲供美軍當時之最先進戰略潛射飛彈;在最昂貴的核武研發部份,英國竟只需負擔5%。 在後冷戰時期,布萊爾政府在國際關係上仍唯美是從,數年前為表示對美之忠誠,布氏也曾甘冒國內外輿論之反對,同意了北約克郡菲林戴爾斯(Fylingdales)雷達站的更新計劃,同時還表示願意配合美國飛彈防禦系統的積極部署。然而這樣的部署卻會造成俄羅斯和中國對於美國發展國家防禦系統的疑慮與反對,這對於後冷戰時期積極想要與俄、中發展正面關係的英國來說,的確頗為為難。但是由於與美國的「特殊關係」對於英國來說實在太重要了,倫敦似乎也沒有太多選擇。如果在美國的壓力下真的不得不建造基地,英國人極有可能會向美國人要求「適當補償」。目前英國已加入美國對於「三叉戟」飛彈的「延壽計劃」,預計可使其服役至2042年;英國同時也已加入美國的新式長程彈道飛彈的研製。可見英國人早已有盤算,不會吃虧。 結語 在後冷戰時期威脅型態已和以往大不相同,但各核武國家都沒有放棄核武打算,甚至還將核武政策加以修訂,以更具彈性的態勢來應付各項威脅。英國做為核武俱樂部的成員之一,雖然已將其現役核彈數目降到五強最低。目前也只有大略的核武更新想法浮上檯面。但考諸過去的作為,相信英國政府已早有定見,徵詢國會只不過是要在形式上獲得民意支持而已。以現在的趨勢來看,英國仍將維持以海基戰略潛艦與潛射飛彈做為核嚇阻主力。至於未來詳細發展為何,且讓吾人拭目以待。 本文刊於全球防衛雜誌2007年6月號 [1] 有關英國核武的發展,請參閱拙作,英國之戰略核武-?具發展演變及美國政策影響,國防雜誌,第十八卷第十六期,國防大學,民國92年10月1日,頁92-1 好房網06。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b80vbrkl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